作者/星空下的牛油果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车厘子
2023年1月25日,量子之歌(QSG US)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引起市场轩然大波。
仿佛预示,寒冬中的在线教育可以在海外市场迎来第二春?
那么,量子之歌的上岸,真的是因为自身本领过硬?
分析量子之歌的《招股说明书》发现,量子之歌的上市,恐怕只是一波“蹭行业热度割韭菜”的操作。业务经营,实则问题重重。
一、市场需求大,但缺少护城河
量子之歌是一家成人个人兴趣在线学习服务提供商,其核心产品为2019年7月推出的在线金融素养课程平台——“启牛学堂”……是不是名字中都透露着自信,翻译一下就是“财商教育”。根据公司《招股书》显示:2021财年、2022财年(财年截至日期为每年的6月30日)以及2023财年前三个月,金融素养课程创收比例分别为88.8%、80.2%和71%,是量子之歌的起点也是重点。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对于财商教育,首先笔者承认我国的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
市场虽大,但也有它的死穴。首先,相较学历提升和资格证考试等,这类业务属于非刚性需求,不学也“饿”不死;其次,移动互联网时代,角逐激烈。量子之歌,作为一家在线课程(主要录播或音频形式)提供商,要想走得远,除了产品和师资过硬,还要对课程有自己的独家版权。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只有资源优质且握在自己手里,才有吸引力。
但是,公司《招股说明书》却显示,公司成本的50%为高级课程外聘服务费。对于高级课程,主要是通过外聘兼职师资录制。在这种模式下,根本无法形成量子之歌的核心竞争实力。综合来看,量子之歌只是踩在了业务的风口上,并不存在自己的护城河,本质就是金融课程的淘宝平台。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二、业绩显著,但烧钱换市场
就这,为何可以破冰登美股呢?大概是业绩还算亮眼?
业务角度看,截至2022年11月30日,在线注册用户达75.1百万,付费用户达1.6百万。对于一家业务仅三年的公司,业务增速确实显著。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财务角度看,2022财年公司实现收入28.68亿元,同比涨幅近63%。对于一家轻资产的公司,收入增长如此迅猛,但却一直亏损,根源就是公司一直在“烧钱”换市场。
作为一家典型的在线教育公司,为获新客和品牌推广,量子之歌在抖音、微信和快手等众多社交媒体砸钱投广告,营销费用居高不下,占营收比例高达80%以上,关键效果还越来越差。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据公司《招股书》披露,量子之歌的获客方式为:注册为平台用户→免费获益名义价格(例如:9.9元)购买试听课程→付费→复购。数据显示,自2022财年开始,试课用户占比(试课用户b/注册用户a)和付费用户占比(试课用户b/付费用户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此外,2022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复购率也开始下降。
如此看来,烧钱换市场的打法,已经行不通了。
三、B端助力,但效果轻微
面对C端业务略显疲惫,量子之歌开始积极布局B端业务。2022年6月,正式推出了企业人才管理服务,为企业提供员工管理的在线人才评估、培训和学习服务。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6-9月,B端业务实现收入7.36亿,虽同比上涨约71%,但占比仅为11.2%。目前看,推不了澜,也助不了力。另外,就算布局了B端业务,如果仍没有自己核心的竞争力,恐怕也就是个“备选”的中介渠道商吧。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四、风波不断,启牛到底是人是鬼
量子之歌业务迅猛发展的背面,是一直不断的负面消息。
2022年初,央视新闻曝光了财商机构的“套路”。首先,打广告引流。接着,低价课“尝鲜”。然后,高价课变现。是不是,启牛也是这么玩的。新闻中,记者甚至当场连线启牛学堂的班主任,对方表示,老师会实时分享买卖信息,学员跟着炒就行了。通过这种套路,很多理财小白缴费,为量子之歌的上市增砖加瓦。
图片来源:头条号@得财经
关键是,“跟着炒就行”,万一炒亏了咋办?
不出所料,互联网上爆料五花八门。除了惯常的收费和退款投诉外,还有人投诉欺骗老人,这未免太不讲武德了。另外,笔者发现竟然还有与之相关的连环骗局。如果确凿,量子之歌20多亿的营收,其水分未免太大了。
数据来源:天猫投诉平台
来源:知乎上搜索的帖子,作者@向日葵
对于量子之歌,到底是“启牛”还是“欺人”,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对于广大的投资者,笔者想说“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毕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