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卤煮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韭菜
自疫情全球蔓延以来,一连串把COVID-19和实验室泄露联系起来的病毒起源“假说”持续挑动着大众眼球。笔者无疑对其真实性做判断,只想和各位一起聊聊这些猜想所折射出的生物安全问题。其实这个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了,狭义来看主要是传染病防范、生物实验室及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安全管理这几个内容。
其中离咱们日常生活比较近的,就是传染病和疫苗了。近年来国内疫苗多次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长春长生(002680)的疫苗造假事件可谓舆情汹汹,而始料未及的新冠大流行更加速了我国《生物安全法》的最终出台。
一、高精尖的“医用冰箱”
虽然生物安全这个词儿看起来很抽象,对普罗大众而言有些不知所云。其实具体到国内二级市场来看,涉及的主要行业就是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可以简单理解为医用冰箱,用于离体器官、组织、细胞、血液和血液制品等生物制品的贮存或转运。说到这儿,科幻爱好者可能会想起冷冻人体留待未来“复活”的桥段,这样的情节设置在小说电影里几乎泛滥到没有什么新意可言了。其实这并不完全是文艺作品的凭空想象,如今确有过百人因患癌等原因完成了躯体或大脑的冷冻。
回到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虽然和一般冰箱的技术原理是类似的,都采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不过作为医疗器械,具体的技术要求肯定要比一般冰箱高得多了,不但在温度控制上可能包括零下150摄氏度的极端低温,而且对温度波动、空间内温度一致性等方面的容忍度也非常苛刻。
应用方向与温度要求对比 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产业链上,作为制冷家电的延伸,国内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行业的主要玩家主要都是家电行业里耳熟能详的名字。脱胎于白色家电排头兵的海尔生物(688139)、中科美菱(835892)及澳柯玛(600336)的低温业务部分就是国内市场的几大巨头,合计占有国内市场的大半江山。其中海尔生物一枝独秀。国内厂商可不是一降生就能手握这么大市场份额的,在2005年前这个行业还完全被进口产品把持。国内企业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在2005年前后才开始有成熟产品问世,终于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
二、疫情+法规双轮驱动增长
行业下游主要有样本库、药品与试剂、血液、疫苗这几个应用场景。
我国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细分领域规模统计 来源:智研咨询,公司招股书
样本库业务上,目前中华骨髓库、国家基因库等库合计起来的人均样本数还不足0.04份,与发达国家普遍超过1份的人均数还有较大差距。这么算的话这个应用方向上还有至少20多倍的提升空间。随着生物安全法的出台,政府牵头的一系列样本库新扩建工程也会产生存储设备需求,2020年以来样本库业务规模的确从前值不足10个亿来到了15.42亿。
药品方面,随着大分子生物药时代的来临,Pharmaceutical Commerce预计全球冷链药品销售规模增速会是常温药品的两倍以上。而在血液安全方向上,我们在《疫情之外,血液制品行业东风在即》中也曾谈到过血液制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可能会迎来抬头向上的重要拐点。2021年这个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从名不见经传的1.74亿直接扩张到了6.17亿,增速惊人。
全球药品规模及结构(单位: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Pharmaceutical Commerce,天风证券研究所
除了这些常规场景外,疫情相关领域的体量更是起得飞快。
行业下游的各细分场景在这两年都体现出了或小好或大好的增长态势,那么各位玩家吃饱肚了吗?
三、赢家通吃,败者食尘?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各家收入规模的确取得了大幅增长,海尔生物、中科美菱、澳柯玛低温业务部在2016-2021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4.55%,46.03%,30.01%。但光鲜的收入增长数字背后,各家的实际经营情况可谓天差地别。其中海尔生物表现要远强于其他两强,是国内市场的唯一王者。这首先体现在盈利水平远远超过同业上,海尔生物2021年净利率高达40%,同期中科美菱只有14.5%,而澳柯玛低温业务仅有可怜的0.92%。
三家上市公司三年营业收入变动趋势图(亿元) 来源:笔者整理
一骑绝尘的龙头优势还体现在业务稳定性上。今年一季度中科美菱营业收入同比只上升了4.11%,疫情动能似乎出现枯竭,而海尔生物36.22%的增幅虽然同期放缓但仍然和同业相比高速领先。这夯实的国内市场地位也给了海尔生物走出去的信心,海外收入也从2016年的1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5.33亿元,CAGR高达39.7%。
海尔生物海内外收入情况 来源:公司年报、浙商证券研究所
看来在这张天花板有限又集中度很高的牌桌上,只有真龙头才有底气讲“小而美”的故事。
四、潮水散去,方见真章
不但盘子不大,疫情红利后劲儿不足,其实行业护城河是否够深也是个问题。
海尔等在场玩家能用不长的时间攻下这么多外资山头,未来其他厂商就不能异军突起吗?不但布局了医用产品的凯雪冷链已在申报上市阶段,若国内市场真能持续扩容,难保强者如云的国产家电巨头们不会凑进来分一杯羹。
在经历了两年衰退之后,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行业终于借助疫情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实现翻盘。不过行业产品本身毕竟更偏固定资产属性,而疫情带来的爆发式增长可总有过去的一天。待阴霾散去,样本库和医疗机构等下游的常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撑市场继续向上呢?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