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星空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原创文章

关注星空财富微信公众号,更多新鲜资讯,更多互动交流!

当前: 首页 >原创文章 > 菠菜原创 > 芯片圈巨震!透过紫光,看3000亿大基金乱象菠菜原创

芯片圈巨震!透过紫光,看3000亿大基金乱象

发布日期:2022-08-04 来源: 作者:admin字体:大
摘要:
层层嵌套搞伪装,为谁辛苦为谁忙?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韭菜


最近,芯片圈巨震。


7月15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华芯投资的原董事、经理路军,接受审查调查。


7月28日,主管工业和信息化的部门——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接受审查调查。


7月30日,大基金总经理丁文武,接受审查调查。

来源:中纪委官网

来源:中纪委官网

来源:中纪委官网

与此同时,有媒体曝出,紫光集团前联席总裁刁石京、前董事长赵伟国,也已被带走。


赵伟国可是芯片届的并购狂人,曾带领清华紫光一路高歌猛进,直至走向破产重组

来源:财新网7月25日

很明显,接连扑街的领导,都是芯片圈的。所以,芯片圈到底怎么了?芯片大基金与芯片产业集团(甚至包括行业管理部门),手拉手被带走,又暗示了什么?


一、佳丽三千获独宠


先来介绍下大基金。大基金是一只芯片产业基金,它的成立就是专门为了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所以基金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


截至目前,大基金已经成立两期


一期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高达987.2亿。大股东是财政部,出资360亿。二股东是国开行旗下的国开金融,出资220亿。


大基金一期唯一的基金管理人——华芯投资,就是国开金融持股45%的企业。在一期基金运作中,国开金融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开头第一位被带走的路军,就是国开行体系内相关业务的主要负责人。

来源:企查查-大基金一期股东信息

今天的另一个主角,紫光集团也是大基金发起人之一。其旗下的紫光通信,出资1个亿,占0.1013%。


紫光这一个亿的出资相当值当。大基金的第一个百亿投资,就投给了紫光。通过企查查查询,大基金一期前后为紫光投资四笔,合计高达293.96亿元


大基金一期,紫光集团一家拿走了近30%。

来源:企查查-大基金

还没完,二期随之而来。


大基金二期成立于2019年10月22日。注册资本翻倍,高达2041.5亿。截止2021年底,已实缴到位800.7亿。


二期基金刚成立不久,就再次向紫光投资了1.89亿。相比之下,这个规模不大。但别忘了,去年7月,紫光已被申请破产重组。


如果没有及时喊卡,很难想象2000亿的二期基金,又会有多少流向紫光?


两期下来,紫光集团累计拿走了小300亿。其中只有一笔9.9亿的小规模投资已顺利退出。如今紫光已被破产重组,那么剩下的286亿,还能回来吗?


286亿,对于普通人来讲,只是数字。但是286亿的背后,带头出资的是财政部,是国开行,是中国烟草等。而在这些机构背后,正是纳税人,正是我们。


所以,我们的钱去哪了?还在吗?


二、层层嵌套搞伪装


如果说,资金真的流向了紫光集团,用来支持芯片产业建设,倒也无可厚非。怕只怕,资金流向了看不见的地方。


1.第一次1:1出资


据查询,大基金投给紫光的第一笔百亿级投资,是与武汉创芯谷(原湖北紫芯国器)一起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湖北紫芯。创芯谷大股东正是紫光集团,姑且可将其视为紫光的代表,个中猫腻后面再聊。


湖北紫芯成立于2016年的11月,大基金与创芯谷分别出资141.42亿、145.79亿,占比49.24%、50.76%。杠杆比例1:1,看起来很合理。

来源:企查查-湖北紫芯科技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拿出145.79亿的创芯谷,在一个月前,也就是2016年10月,才刚刚成立,注册资本只有70亿


湖北紫芯的认缴出资日期是2017年底。也就是说,创芯谷在一年内,实现了70亿到145.79亿的跨越。


可能吗?


且不说这个创芯谷,社保缴纳人数为0,说明可能根本没有实际开展业务。就算是正常经营的芯片公司,能够盈利也实属不易。

来源:企查查-创芯谷

紫光集团旗下,市值1280+亿的紫光国微(002049),2017年全年利润才只有2.79亿。刚成立一年的创芯谷,凭什么能实现资产翻番?


如果,创芯谷的145.79亿实缴真的已经到位,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借款


也就是说,创芯谷出资70亿,借款75.79亿,大基金投资141.42亿,合资成立了287亿的湖北紫芯。且创芯谷掌握控制权。


当然,若仅如此,还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最多就是紫光的杠杆比例从1:1,变成了1:3,尚可。


别着急,接着看。


2.第二次1:1出资


紫光与大基金合资成立湖北紫芯后,也没有实际展业。287亿的注册资本,接下来走了这么一遭。


湖北紫芯(注册资本287亿)—投资—>湖北紫光国器(注册资本287亿)—投资—>长江存储科技控股(注册资本562.75亿)—投资—>长江存储科技(注册资本562.75亿)。


最终,287亿膨胀到562.75亿。紫光再次以1:1的杠杆,成立了长江存储科技。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出所料,纳税人又出现了。大基金再次认缴出资135.58亿。剩余部分,湖北政府补足。

来源:企查查-长江存储科技

也就是说,大基金对紫光,前后两次百亿级别的投资,绕了一大圈,其实都是为了同一个项目。


这种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单拎出来看,紫光每笔融资杠杆比例都是1:1。但是层层嵌套下来,在长江存储这562.75亿的大项目中,紫光实际仅出资70亿。


紫光用70亿,撬了小500亿资金,杠杆比例已超1:7。其中大基金,自己贡献了141.42+135.58=277亿,占了一大半。


三、为谁辛苦为谁忙?


而这个杠杆,你以为已经很高了吗?这么高的杠杆,你以为是紫光撬动的吗?


Too young too simple。


实际代表紫光出资70亿的主体,是创芯谷。但创芯谷还不是根源。


创芯谷背后,大股东确实是紫光集团,通过紫光资本(2022年5月27日已退出武汉芯光)旗下的武汉芯光科技,出资35.7亿,占比51%。


但别忘了,紫光集团49%的股权,在前董事长赵伟国手里(破产重整前)。


另外,创芯谷二股东是一只私募基金,出资34.3亿,占比49%。私募基金大股东是中信信托,信托的底层投资人我们无从得知。唯一能看到的,是私募基金的另一个股东,是健坤投资。而健坤投资,持股70%的实控人,也是赵伟国。

来源:企查查-创芯谷

所以,创芯谷究竟是属于紫光,还是属于赵伟国?信托背后的受益人,又是哪些人?大基金配套的277亿,究竟给了紫光,还是给了赵伟国们(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的赵家人)?


这种时候,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为什么背后股东不直接向创芯谷出资145.79亿,而是要外借一半?


站在私募基金的角度来看,注册资本70亿,背后投资人只需要出资34.3亿就能拿到49%股权。而后还可以用紫光的名义,向外借款。搞不好这个借款,可能就是取自于紫光集团。


玩杠杆的不是紫光,而是隐藏在背后的吸血鬼。甚至于,紫光其实是第一受害者,所以它最终走向了破产重整。


在这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手中,34.3亿到562.75亿,一点都不遥远。


四、伤人伤钱又伤心


最痛心的是,这562.75亿究竟拿去干什么了?真的去建设芯片产业了吗?


长江存储成立后,先是收购了2006年成立的武汉新芯100%股权,而后收购了2002年成立的宏茂微电子50.94%股权。至此,长江存储算是有了展业的基础。或者说,包装的基础。

来源:企查查-长江存储

而这两次收购,一次作价55.57亿,一次作价12.58亿。也就是说除此之外,长江存储大概还有500亿可留作经营。至于现在还剩多少,不知道。


但公开资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长江存储高管备案名单中,董事长是赵伟国,董事是丁文武。2019年9月20日,新增董事刁石京,新增董事路军。

来源:企查查-长江存储

不知道大家对这几个名字还有没有印象。忘了的翻到开头,这几人已经被齐刷刷的带走了。


很难过。不知这是否预示着,大基金的配套资金,已经打了水漂


更难过的是,大基金两期3000亿,背后还有多少事情隐藏看不到?


你们瓜分的是纳税人的钱,你们伤害的是整个芯片产业链!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