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炒肝
不出所料,普京大帝还是宣布出兵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打赢了乌克兰,但却打伤了无数A股股民的心。但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心,纵观近20年大大小小军事摩擦的3个月后,A股仍然能屹立不倒,所以信心还是要有的。
地缘政治对A股和美股影响(华兴证券)
众人皆醉我独醒,别人恐惧我贪婪。今天,笔者依然会介绍比较有潜力的赛道——光刻胶材料。今天笔者就带你捋一捋光刻胶的投资逻辑,看看哪里还蕴藏着宝藏?
在半导体制造的众多工艺流程中,光刻和刻蚀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如果把光刻比作窗花制作过程中的折痕的话,那刻蚀就是窗花最后成型的那把剪刀。两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光刻工艺示意图(中国知网)
光刻工艺重要性也可以从成本(占比约30%)和耗时(40%-50%)中体现。同时,光刻胶的配方是各大玩家的核心商业秘密。不同的配比就能满足不同的光刻机,上下游之间的验证周期一般也有2-3年。而这其中,光刻机是生产工具,光刻胶是工艺耗材。前者我们都比较熟悉了,荷兰ASML一家独大,国内玩家真的是一“机”难求。今天我们把视角更多地放在后者。
作为在光源照射下溶解度就能变化的薄膜材料,光刻胶主要在三个领域都能找到存在感,那就是印刷电路板(PCB)、显示面板(LCD)和半导体。从使用量来说,三个领域平分秋色。但半导体光刻胶的技术门槛又是最高的,被誉为半导体上的明珠。
全球光刻胶市场结构(中国产业信息网)
这样看,光刻胶的市场需求主要取决于下游三个细分市场未来是否可期。以半导体市场为例,5G时代到来下,随着我国半导体晶圆代工的产能持续攀升(无论是8寸还是12寸),为我国半导体光刻胶的市场也带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在全球光刻胶规模从19年到22年仅有5%的背景下,我国预计能保持15%的增速实属不易。半导体光刻胶预计市场需求将超过20亿元。
我国光刻胶产业市场规模预测(Cision)
光刻胶的需求增长,必然也会引起蝴蝶效应,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兄弟们有肉吃。
光刻胶产业链
就像三元电池拆开有锰、钴、镍、锂等元素一样,光刻胶也是由树脂、光敏剂、溶剂和各式各样的添加剂组成的。按照成本拆解,树脂的占比约为60%-70%,光敏剂占10%-20%,而质量占比最大的溶剂,是最便宜的那个(仅有10%)。
光刻胶的组成(《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
从各原材料国内外的竞争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光刻胶原料市场基本被国外的厂商(美国、日本、韩国)所垄断,对国外巨头的依赖性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半导体光刻胶,树脂和光敏剂的突破基本是一张白纸。这就导致我们在原材料采购上的话语权是不足的。在去全球化的状况下,面临着一定的断供风险,同时也对下游成本转移的能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国内外原材料玩家(公司官网)
再深挖一步,笔者发现,海外光刻胶和光刻胶原材料的玩家们也是紧密配合的。光刻胶玩家们先通过自研或者收并购,将原材料的生产和专利技术牢牢握在手中,然后把光敏剂、树脂这些原材料外包给专业的化工玩家们,这些玩家也有着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也算是这个行业的老油条了。比如日本的三菱化学,德国的巴斯夫,韩国的美源商社等等。
这种方式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可以让上下游深度绑定,减少供货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长协采购)。
当然了,也有不老实的玩家想向产业链纵向延伸,比如杜邦,虽然所处溶剂赛道,但也可以自身生产光刻胶。
所以,想在海外巨头垄断N年的光刻胶及上游原材料实现单点突破,笔者认为我们有着巨大的挑战,难度不亚于挑战珠穆朗玛峰。
既然半导体光刻胶攻克难度太大,对国内玩家来说,不如先难后易,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光刻胶层面,比如相对简单的PCB光刻胶制备工艺。从原材料层面,比如生产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溶剂。具体玩家的情况上图中有描述,笔者就不赘述了。而从财务表现上看,各玩家研制光刻胶原料都是主营业务中很小的一块,看公司整体财务表现参考意义不大,公司对其产业化进程的公告,反倒更值得关注。
总而言之,国内玩家们,一步一个脚印,更务实地走下去,未来才更能有仰望星空和一览众山小的资格。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