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炒肝
今天下午,俄罗斯和乌克兰终于开战,山姆大叔对乌克兰的支持也成了空头支票。全世界都看到了华盛顿的怂,莫斯科的刚。年过七旬的普京不顾欧美国家所谓的制裁要挟,签署承认了两个共和国,中国男足的世界排名可能将继续下滑。
同时,这也是大宗商品涨价的重要理由。
但是,我们今天不是来分析俄乌局势走势的。此次大规模冲突,有可能让本就捉襟见肘的欧洲天然气市场更加雪上加霜。德国总理朔尔茨为了抱紧老美大腿,决定暂停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原计划俄罗斯每年向欧盟国家提供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项目的评审程序,这条耗资95亿欧元的天然气管道一旦停用,对双方来说肯定是双输的局面。
北溪-2暂停(军院34号)
国际政治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德意志这次,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再反观我们自己的天然气市场,普京来访华准备出席北京冬奥会时候,身背KPI的普京和我国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就包括天然气长期供应协议,每年从俄罗斯增加进口100亿立方米,这样每年从俄进口总量就达到了480亿立方米。
那你可能要问,在天然气价格高企的今天,咱们需要的了这么多天然气吗?传为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化石能源之一,未来还有什么发展潜力呢?今天笔者就带一捋一捋背后的真相。
液化天然气价格(同花顺)
我们都知道,天然气的主要化学组成是甲烷,一般可分为通过地下管道运输的管道天然气(比如西气东输项目)和罐装运输为主的液化天然气(LNG)。从1821年美国诞生了第一家天然气公司到现在,天然气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商业化历史。如今,我们把天然气的产业链拆开,就会发现各环节分工明确。从上游的勘探开采,到中游的储运和下游的工业燃料、发电、城市燃料等应用端,众多玩家各司其职。
天然气产业链(九丰能源招股书)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天然气就好比夹在燃油车和锂电池车中间的混合动力汽车。相较于煤,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不到煤的1/10,单位热值碳排放也远低于煤,对双碳来说是个好帮手。所以,天然气除了在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等黑天鹅事件中出现过消费走低外,其余近五十年全球消费量都蹭蹭地上涨。这两年天然气的一次能源(自然界原有存在的能源)消费比例已经基本和煤炭持平(差了2.5%左右)。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占比(BP能源)
所以,短期内缓解碳减排的压力,天然气的大力使用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空气污染物比较(美国能源部)
但是对于零排放零污染的风电、光伏,就稍显逊色。当然了新能源自有新能源的关键短板(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难怪一向在环保事业上激进的德国也准备在2050年前放弃所有的天然气。但是,这毕竟是造福子孙的故事了。
下面我们主要将视角放在国内,从供需两端,看看天然气未来的增长潜力。
先聊聊供给。2015年开始,我国的天然气的产量十三五期间的增速达到了7%,预计十四五的复合增长率能提升到9%。其实这个增速不能说很快,主要是这些年油气勘探的速度比较慢,开采业投资额一直低于2015年的水平。
再深挖一层,勘探速度慢因为我国天然气资源品质下降导致开发成本偏高,经济可采储量偏低。没有经济性,对行业玩家来说一切都是白扯,垄断行业也不例外。
而天然气的主要供给就是我们相当熟悉的中石油(601857)、中石化(600028)、中海油,在天然气价格飞涨的去年,三桶油的股价也终于铁树开花。这其中,中石油又是三者的老大,天然气产量占比超过了60%。
天然气产量增长幅度(官方数据)
国内增长没活力,最终还得根据比较优势,寻找性价比更高的邻居天然气去。所以导致我国的天然气进口依赖度持续增加,预计今年可能升至48%。
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情况(彭博)
从管道天然气来说,我国主要的进口国是西边的几个斯坦国、好兄弟俄罗斯,还有南部的缅甸。截至2020年底,我国的天然气长输管道近8.3万千米。2021年全年缅甸、中亚三国、俄罗斯分别向我们供应了约43、400、42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中间除了中亚线利用率达到80%外,中缅线和中俄东线建成后利用率一直处于低位,所以管道天然气进口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中俄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中俄线有望成为未来的主要进口增量点。
我国天然气进口管道(中石油)
而液化天然气呢?据笔者了解,未来几年国内液化天然气的接收站将快速建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三年后我国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接卸能力将达到1800亿立方米,较2020年增长超过50%。
液化石油气接卸能力(中国知网)
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央视网)
最后来看看需求情况。开篇就讲到天然气的需求端主要有发电、化工原料、工业燃料和城市燃气等。相较传统的天然气需求场景,随着城镇化、煤改气(虽然之前走过很多弯路)等深入开展,天然气的需求将稳步上升。据机构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 4482亿立方米,近5年增长超过1200亿立方米。
但是如果眼光放长远一些,笔者更加期待的其实是下一代能源技术,比如天然气制氢(目前占氢气来源的比例仅为15%),未来随着双碳政策比如碳税的出台、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天然气制氢成本有望低于目前最低成本的制氢方式——煤制氢()。这样,天然气或许能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鸡是下金蛋还是银蛋,前提是得有一只鸡。不得不承认,氢能未来本身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变数。
当然了,天然气在发展了200多年后,某些时候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商业行为来看待天然气供需和价格背后的联系了,像石油一样,政治博弈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便如此,笔者对国内的天然气发展依旧充满信心。
供需两旺,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