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星空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原创文章

关注星空财富微信公众号,更多新鲜资讯,更多互动交流!

当前: 首页 >原创文章 > 菠菜原创 > 2021年爆雷大盘点菠菜原创

2021年爆雷大盘点

发布日期:2021-12-07 来源: 作者:admin字体:大
摘要: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炒肝


2021年,资本市场雷声不断


比如,地产龙头没钱兑付,集团企业破产重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资本扑街明星垮台。



地产龙头没钱兑付


自2020年8月,限制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出台后,地产龙头的债务危机纷纷浮出水面。城门失火,殃及了不少池鱼。


01、恒大爆雷,揭财富公司乱象


今年9月,恒大财富理财产品爆雷,未兑付总金额高达400亿。


踩雷的用户,有恒大员工、恒大业主,还有众多与恒大毫无关系,但是迷信大而不倒的普通人。其中有些人,可能半生积蓄就这样被迫成了恒大的房款(恒大提出以房抵债)。


而至事件结束,当事人也未必知道,当初自己投资的钱,究竟去了哪里?


其实恒大财富,前身就是一家线上的网络借贷平台,俗称P2P。转型线下后,就联合保理商,做起了供应链金融的勾当。


简单理解,就是恒大拖欠供应商货款,然后向公众募资,用募来的钱偿还了供应商。


恒大通过这种方式,变相为自己再造了一个提款的银行。而其2万亿负债的风险,就这么通过理财产品,传递到了每个人身边。


02、宝能系,杠杆上起舞


靠理财产品募资,这不是恒大首创。产品爆雷,也非个例。


曾经高调狙击万科的野蛮人——宝能系,8月份也被曝出多个理财产品、信托产品逾期兑付。而且,因没钱发工资,员工拉横幅、带帐篷上门讨薪。

宝能系走到今天这步,其根本原因,是它的资本版图本就是建立在杠杆之上的。


宝能的姚老板,靠卖菜赚到第一桶金,而后进入房地产行业,乘势而起组建了金控集团。但是,钜盛华(宝能系旗下主要投资平台)5000亿资产的背后,负债高达4300亿。


借的钱要还,要还钱只能继续借。击鼓传花,总有人会拿到最后一棒。


03、泛海控股,卖身难自救


上半年频繁爆雷的公司中,还有一家不那么知名的房企——泛海控股(000046)。


不过这也不是无名小卒。泛海靠房地产起家,2014年开始推动金融转型。民生证券、民生信托、亚太保险、民生银行背后,都有泛海的身影。


然而,根据泛海实控人卢志强发布的“致投资人函”,民生财富民生信托部分产品都已经发生逾期。另外泛海每年还面临着几百亿的刚兑债务。

泛海实控人卢志强致投资者函

为求自救,泛海已经接连卖掉了多项优质资产。甚至失去了最大的利润来源——民生证券的控制权。


泛海卖身,无异于饮鸩止渴,但也不过就是苟延残喘。


如今,三道红线收紧,加速地产公司爆雷。融资无路之日,也就是资产拍卖之时。这就是地产公司现在的真实写照


集团企业破产重整


前面我们聊了地产板块的冰山一角,不过地产,也不过是所有行业中的九牛一毛。2021年,总资产3600亿的北大方正、3000亿的清华紫光、以及上万亿的海航,也都走到了破产边缘,不复存在。


01、北大方正,资本兴风作浪


方正集团是1986年北大投资创办的。依托于北大王选院士发明的“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技术”,短短几年,方正几乎就垄断汉字报业市场。


2000年前后,方正进行多元化转型。业务版图覆盖IT、金融、地产、医疗、教育五大板块。到2018年,方正资产规模已超3600亿


但是,这么一个背景雄厚的庞然大物,却因欠钱不还,被银行诉至法院,申请了破产重整。今年4月,方正提交重整计划。曾经的校企不复存在,新方正成了中国平安子公司


北大方正没落的背后,其实是资本在兴风作浪


2003年前后,方正的管理层变成了深谙资本游戏的小团伙。此后,一边加杠杆,进行多元化扩张;一边空手套白狼,掌握了方正的控制权。


到2018年,方正资产负债率已达80%。表面看似光鲜,实则不堪重负。


01、清华紫光,围绕芯片技术扩张


今年7月,清华紫光也走了北大方正的老路,被银行申请破产重整。至于原因也类似,举债扩张,债台高筑。


不过,不同于方正玩弄资本,紫光依然是一家专注于做芯片和云的科技集团。


紫光收购的主体,基本都是围绕芯片生产展开。从上游设计、到中游制造、到下游封装,都有覆盖。


但是,步子迈的太大后,紫光终究还是逃不过破产重整的结局。


而紫光之所以这么大肆收购,其根源,是国内芯片生产技术落后。这个理由,实属辛酸,而且无奈。


03、海航,人心不足蛇吞象


今年初,海航也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9月重整方案出炉。这个欠外债1.1万亿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


不过海航走到今天,原本大可不必。它的债务危机,始于管理层的野心。因不甘心被国有三大航兼并重组,所以海航疯狂举债,吞并中小航空,进而一跃成为了全国第四。(相关阅读:星空独家︱迷失的海航,可惜了)


虽然海航借此重生,但是巨额负债压顶,一步步把海航推向了资本空转的深渊。随着市场流动性收紧,最后等待海航的,只有崩盘。


若用一句话形容这些大集团的过往,即因杠杆而起,也因杠杆而衰。无论是什么背景,杠杆上起舞,终究是火中取栗。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2021年,同样也是股市非常热闹的一年。私募大佬叶飞翻牌十几家公司,将“市值管理”这种见不得光的行为摆上了台面。隋田力牵扯出了一场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上市公司联手搞出来的庞大骗局。


01、叶飞曝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5月初,前私募冠军叶飞在微博上向中源家居(603709)讨债。据其称是自己找了几个资金方,帮中源家居拉高股价。结果股价没守住,保底保证金也没拿着,害资金方亏了几百万。


最后叶飞鱼死网破,公开爆料。还连带着点名了十几家公司。


经此事后,吃瓜群众至少能收获两个信息:


1、市值管理,是资本市场惯用的手段。甚至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2、私募基金、券商资管,这些好看的皮囊下,包裹的也未必是有趣的灵魂。

   


炒股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02、隋田力牵出A股集体造假


不过在隋田力事件面前,叶飞爆料的市值管理,不过就是小打小闹。


今年6、7月份,多家上市公司,甚至包括老牌国企上海电气(601727),接连发布公告,提示合同执行异常,导致上游付了100%价款采购的存货卖不出去,下游只收了10%订金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

仅爆料的这几家,合计损失就已达数百亿。而这种问题合同,交易对手方都指向了一个人——隋田力。


上市公司公告一出,舆论普遍把他们当成了受害者,被隋田力玩的团团转。


但其实,这几家上市公司之间并非独立,而是互为供应链上的一环。各公司之间通力合作,其目的就是虚增业绩。而隋田力在其中的角色,不过就是个服务机构。靠他织起的关系网,上市公司的营收规模想做多大就有多大。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这几家自曝的公司。不过隋田力的关系网,可能远不止如此。而隋田力这样的角色,在资本市场上也绝对不止一个。


2021年,叶飞告诉我们,上市公司的股价可能是假的。隋田力则告诉我们,支撑股价的业绩,可能也是假的。


资本扑街明星垮台


过去这一年,娱乐圈也频繁地震。每一个垮台的明星,背后或多或少,都有资本走衰的身影。


01、郑爽,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


8月27号,郑爽因偷逃税遭罚款2.99亿。同一天,给郑爽开出1.6亿片酬(折合日薪208万!)的《倩女幽魂》出品方——北京文化(000802),也因财务造假,吃了一张罚单。表面看都是遭人举报,实则可能拔出萝卜带出泥,一环扣一环。


北文造假案还得追溯到2018年,其子公司世纪伙伴,虚假转让了《倩女幽魂》60%、《大宋宫词》15%的投资份额收益权。从而虚增4.6亿收入、1.91亿利润。占其当年营收总额38.2%,占净利润58.94%!


财务造假看似是在美化业绩,实际上,出血的还是上市公司。


北京文化割着股民的韭菜,给明星开着天价片酬。说到底都是大众在买单。


02、吴亦凡,触碰法律底线


另一位彻底没有翻身之日的明星,是顶流小生吴亦凡。


其实2016年,吴亦凡就被报过小G娜事件,跟这次事件类似,只不过没有后面这些发酵升级。因为当时,吴亦凡背后还有耀莱影视撑腰。


只是后来,耀莱背后的资本大佬綦建红,这位范冰冰口中的小綦哥,成龙的把兄弟,自己都深陷泥潭,从百亿富豪变成了老赖。


03、赵薇,突然销声匿迹


在吴亦凡的故事里,是因为失去了资本的扶持,再也扭转颓势。但在赵薇的故事里,则很可能是受到了资本拖累。


赵薇消失的很突然,微博超话被封,代表作也都已经查无此人。没人官宣到底发生了啥,但缕缕时间线会发现,此事很可能与某金融科技巨头IPO、与某省上层地震撇不开关系。


过去这一年,普通人是踩雷,而娱乐圈这几位,堪称地雷本雷。


结语


站在年尾,回首年初,2021年,似乎发生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看客,但有少部分人,可能已经成了直接受害者。


不过没关系,很多时候,赌的是运气。


就好像我在开篇提到的扫雷这个游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看那张图片,那一局其实输了。因为推导到最后,二选一的时候只能靠猜。猜对了,皆大欢喜。猜错了,前功尽弃。


2022将至,祝你扫雷成功、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